谭聪伟同学获2014年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

作者: admin / 发表时间:2014-11-18 / 阅读:

11月14日,2014年宝钢教育奖评审工作会议在宝钢(常熟)领导力发展中心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宝钢教育奖评审工作委员会成员和各评审单位负责宝钢教育奖评颁工作的归口部门负责人。我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涛参加了评审工作会议,教育基金会秘书长、学校办公室副主任刘建斌参加了评审工作沟通会议。
我校推荐的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2011级物理学创新实验班本科生谭聪伟同学被评为2014年度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宝钢教育优秀学生特等奖在全国范围内共评选25名,谭聪伟是2008年我校被吸收为宝钢教育奖评审学校后,第四位获得此奖的同学。
我校文学院教授李继凯、教育学院教授栗洪武、体育学院教授胡效芳等3位老师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历史文化学院本科生杨爽、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本科生仙洋、化学化工学院博士研究生张强、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硕士研究生马超等4位同学获得宝钢优秀学生奖。
按照《宝钢教育基金会章程》和《宝钢教育奖评颁实施细则》,根据宝钢教育奖73所评审学校和2家评审单位的评选和推荐,并经宝钢教育奖2014年度评审工作会议审议和确认,大陆地区有400名学生获宝钢优秀学生奖,25名学生获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有265名教师获宝钢优秀教师奖,8名教师获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10名教师获 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台湾地区、港澳地区有105名学生获宝钢优秀学生奖。

谭聪伟同学事迹:
谭聪伟同学来自四川省南江县。父亲因伤残疾,母亲靠养猪和卖菜维持全家生计。他自小就承受着比同龄人更加艰苦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中学阶段,他大多穿着堂兄穿过的旧衣物,每周只能嚼咸菜;寒暑假常常凌晨三点钟陪母亲赶集卖菜,而每逢开学都得忐忑地等待父亲筹借学费。但是,他没有因为家境贫寒怨天尤人、丧失斗志,而是更加明晰目标、持之以恒,立志改变现状。通过不懈努力,他终于如愿踏入了大学校园。
在陕西师范大学,他度过了自己真正成长的三年。自从进入学校凝聚态光催化实验室,他重新开始了犹如高考式的生活。每天三点一线,往返于教室、实验室与宿舍之间。三年多的时间里,他从不敢奢望到主动参与、主持科学研究;从英语初级水平,到现在可以熟读英文版物理原著、完成全英高层次论文;他已经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一个比较成熟且有理想的青年,成绩一直位列专业第一,曾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陕西师大优秀学生标兵,陕西师大科研创新奖,陕西师大“感动春天”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陕西师大第二届科技博览会自然科学学术论文类一等奖,大连化物所优秀学生奖学金、陕西师大优秀学生等荣誉,其主持的国家创新项目入选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他兴趣广泛,除专业方面,文学及其它方面也毫不懈怠,广为涉猎,大二上学期参加《文化.西安》征文投稿以长诗《古都歌》获优秀奖。
他学习刻苦,脚踏实地。来自偏远农村,大学之前所接受的外语教学都较为初级,英语成为其学习进步的一大障碍。进入大学后,他从ABC开始重新学起。每天坚持早上六点半起床读英语,晚上自习之后一个小时英语听力练习。对于专业学习,他从不满足于课本知识,靠省吃俭用购买相关物理专著,积极拓展知识面,学习和了解专业前沿和凝聚态研究领域;在科研方面,为了权衡学习与实验的时间问题,以及进行更多、更好的创新性探究,他经常一整天一个人呆在实验室做实验,时有凌晨三四点才休息,不知疲倦。
实验是他最感兴趣的。物理实验,不仅锻炼了他的动手能力,也激发了他诸多的科研灵感。基于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的X物理教学模式,在朱刚强老师的指导下,他从事着纳米光催化净水方向研究。为了能够快速接口实验,他从零开始学起,从基础化学到分析化学,从固体物理到异质结物理;为了填补英语的空白,他每天坚持阅读3-4篇全英论文。由于他不断理努力和知识的积累,在朱刚强老师的指导下,他通过独立实验,2013-2014年完成2篇SCI一区、1篇SCI三区期刊录用论文,并参与发表SCI源期刊论文3篇。
今年,他获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推免资格,被保送到北京大学物理化学方向硕博连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