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莹辉,1962年12月出生于宁夏,浙江宁波人,我校1980级原生物系校友。航天医学专家,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航天医学基础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李莹辉主持完成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健康保障、航天医学空间实验、火星500国际合作等任务;负责制定了中国航天医学应用规划和空间医学实验创新平台总体设计,领衔构建了中国失重生理效应防护技术体系和航天医学空间实验技术体系;提出创建了协同高效的在轨失重综合防护解决方案,确保了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行任务航天员健康在轨驻留、健康返回;解决了模块化微流路伺服,复杂液路多分子自组装、高惰性材料表面涂覆改性等十余项制约航天医学空间实验的关键技术难题;完成了失重生理学、细胞学等多项创新性空间医学实验,实现了中国航天医学研究从地基模拟向天基实践的跨越。
李莹辉设计组织的中方火星500实验获得了人类首次模拟登陆火星试验的参试权,使中国成为国际上首批掌握载人火星探索核心数据资源的成员国,获取了世界上第一套长达520天的DNA甲基化时序监测、心理行为表型等重要数据。策划并圆满组织完成了中国首次60天21人头低位卧床大型国际合作实验。李莹辉围绕微重力响应与调控机制等前沿科学问题开展了研究并取得了突破。完成了国际上首次心肌细胞空间实验,发现了细胞骨架系统在微重力环境下调节心肌收缩和ceRNA在心肌重塑调控中的重要作用,丰富发展了重力环境条件下机体适应与再适应机制理论。
李莹辉主持建成了航天医学基础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空间站任务的重要技术支撑平台和航天医学国家开放平台,在中国航天医学学科建设发挥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