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处参加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教育基金工作研究分会2023年第一次培训会议暨筹资论坛
7月7日-8日,我校教育基金会秘书长刘洪超、秘书张兰赴长春参加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基金工作研究分会2023年第一次培训会议暨筹资论坛。会议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基金工作研究分会主办,吉林大学教育基金会承办,主题为“变革与创新:高校教育基金会的价值共识”,共有来自全国100余所高校近200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7月7日上午,吉林大学常务副书记冯正玉致辞,介绍了吉林大学的发展历程,阐述了高校教育基金会多年来顺应时代发展、助力学校建设作出的突出贡献。他表示,高校教育基金会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不断加强社会合作,争取更多资源支持,推动教育基金事业在变革创新中更上一层楼。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秘书处财务部主任张建致辞,他表示高校基金会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随着不断发展也面临诸多难题,更需要开放交流与合作,强调高校基金会要发挥平台优势。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苗青作题为《繁荣慈善科学 培育筹款生态》的授课。他表示第三次分配大时代号角已经吹响,要“高看”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劝募要厘清捐赠人的捐赠动机并对捐赠行为予以激励;大学教育基金会要提升影响力,一定要治理现代化。
下午,浙江大学北京研究院副院长林成华作《新时代大学筹资战略与筹资人胜任力模型》专题报告,表示大学筹资要明确战略目标体系,大学筹资战略目标是学校人才培养、学科及学术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社会公益服务等中长期战略的体现,分析了校长、秘书长、财务规划专家等不同“筹款人”角色胜任力模型。
吉林大学东北振兴大战研究院副院长刘威作《打造项目创意品牌 助力高校基金会创新提质增效》专题报告,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高校基金会要不断创新,打造项目创意品牌,画好高校基金会与社会共治同心圆。
华北电力大学副教授、教育基金研究中心主任杨维东作《新数据新案例新趋势——高校筹资韧性再观察》,分析了国内外高校的筹资成本情况。
7月8日,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袁桅作《推动开放式办学 培育国际化人才》报告,她认为国际化人才培养,要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并分享了相关项目实施情况;提出全力支持开放办学,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高校基金会要不断拓展渠道创新模式,拓展维护国际捐赠人群体。
吉林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康永刚作《吉林大学教育基金会规范化管理实践探索》报告,介绍了吉大基金会发展历程、组织架构和团队建设、政策福利,提出基金会开展资金募捐要契合价值观和发展需求,财务管理是基金会阳光运行的保障。
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沈黎勇作《“双一流”高校教育基金会多元化筹资:理论内涵、问题透视与创新路径》报告,认为管理能力要适应组织所处环境的变化,不断强化外部关系,提升组织内部战略与外部环境互动;按照国家政策导向进行管理,明确战略定位与筹资理念。
会议还设置了圆桌论坛环节,共同探讨高校基金会多元化筹资募集的战略选择。
